我这两天经常在朋友圈看到Manus的信息。
有朋友发状态问:
有邀请码吗?还有人晒出了自己成功拿到邀请码的截图,甚至炫耀使用体验;说实话 ,这种现象反而让我对产品本身关注度降低了 。
相比之下,我更感兴趣它的营销方式。因为身边有不少AI领域的朋友,经常会和我讨论一个问题:在信息泛滥的时代 ,如何让公司产品一推出就能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?
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,毕竟,再好的产品,没人看见 ,就等于不存在;因此,我全程回顾了下Manus营销方式,发现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,分享给你。
一
相同在哪呢?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:manus是怎么火出圈的?
有人说,Manus采用非常经典的互联网营销套路:通过制造稀缺感,让用户觉得必须动用人脉资源才能获得产品体验;这种稀缺感营造 ,让产品在用户心中更具价值 。
接着,Manus 借助 KOL 和几个科技大号的尖叫式评测,例如“浑身发麻、炸裂 、agent 的 iPhone 时刻”等极具煽动性的语言 ,进一步放大了产品的神秘感与吸引力。
另外,整个过程中,Manus 还借势绑定了明星产品或技术概念(例如 DeepSeek 等) ,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认知度。
因此,可以将营销模式简化为:
邀请码 + 饥饿营销 + 关键词绑定相关产品。这一经典套路层层递进,抓住用户心理,实现在有限资源投入下 ,最大化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市场热度 。
不同在于,我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。
从它官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:Manus显然是想冲出国门的。无论是产品介绍、创始人发言,还是功能展示 ,几乎全是英文内容,没有中文资料 。
甚至连登录方式也仅支持谷歌账号和GitHub,完全看不到电话号码、微信扫码等国内常见的登录选项 ,最关键是还要外网。我之前还在小红书上吐槽过这一点。
所以,这表明,Manus 从一开始就把目标用户锁定为海外群体;可是 ,为什么它在国外没有火起来呢?我猜可能是这样:
Manus 发布两天,传统英文科技媒体和开源社区都没什么动静;反而是创始人在国内做客了几期播客,给国内一些小圈子的人发邀请码 ,还在几个公众号上做了推广 。
结果,博主们对Manus的产品界面和使用体验感到震撼,纷纷报道了它;因为国内博主没体验过此类产品,所以他们感受后觉得它非常厉害 ,于是,把它对标为下一个DeepSeek,甚至说是全球首个AI Agent。
尽管产品出圈后 ,创始人明确表示没有投入任何市场推广费用,但我坚信,这波传播一定是经过精心策划 、有节奏的。毕竟 ,发邀请码的效果比开发布会、请媒体写报道要好得多 。
由此,最终出圈的方式才形成了大家看到的邀请制、社交链传播。
二
中国有句古话: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;当运气来临时 ,一切条件都会助力成功。既然这样:Manus 已经火出圈了,为什么还不全部放开,而继续采用邀请制呢?
我猜 ,这里的关键问题是:成本 。
想必你也看到了这条新闻:MetaGPT团队开源项目Open Manus,由4人打造,发布不到一天,在GitHub上收获了7000多颗星。它能自主浏览网页 ,查询、总结信息,功能与 Manus 基础功能类似。
其中有一条关键信息:有网友给Open Manus布置了一个任务,查询“杭州哪些医院支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 ” ,它找到了杭州医保的页面,把里面的医院列表下载下来并保存到txt文件中。
完成这个任务,它用了三个小时 ,耗费 3.6 美元,换算下来相当于 24 万个 tokens,约等于 36 万到 48 万个中文字符 ,成本大概是 26 元 。
换句话说,按照Manus的功能和成本来估算,假设一个任务需要处理5万字 ,每个字对应1.5个tokens,那么一个任务的成本大约是8元。
如果 Manus 每天发放 2000 个邀请码(即 2000 个用户),每个用户每天运行 20 个问题,那么一天的成本就是 32 万元人民币。
对于一款科技产品来说 ,想融资至少得有 20 万到 30 万用户;假设按照 20 万用户来算,前期成本大约是 3200 万元人民币,这还不算其他费用 。
我认为 Manus 虽然成功出圈 ,但实际上每放出一个邀请码,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它目前还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,也不确定每天留存如何,大模型用的也不是中国的。
所以,有些成本看不见 ,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决策,这是我的推论。
三
写到这,我在想 ,同样是AI领域的创新产品,DeepSeek 能迅速走红国外,Manus 却没有达到类似高度,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
DeepSeek 火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:
一 ,开源策略 。DeepSeek 一开始就走开源路线,选择了 MIT 许可证,这意味着任何公司都可以复制和使用这个模型。这种开放态度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企业 ,也让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。
二,推出的模型极具性价比,它开源模型性能几乎可以媲美OpenAI的大模型 ,但成本只有对方的1/20 。
这种超高性价比不仅让硅谷 、科技圈为之震撼,还得到了国外开发者的广泛认可,因为它不仅能解决像24点游戏这种考验逻辑推理的难题 ,还展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。
另外,在火起来之前,DeepSeek 对 AI 生态圈的支持也非常到位。它一直深耕开发者社区 ,在 GitHub 上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。
所以,DeepSeek 成功可以总结为:
开源策略、模型高性价比、带来了“拼多多式”价格优势;通过 GitHub 深耕开发者社区,形成增强回路,进而借助海外热度反哺国内市场。
相比之下 ,Manus不同,它没有开源策略 、也没有深耕开发者社区,它的前身公司是Monica ,所以,它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这种道路在用户眼中却变了样,变成了关键词 + 邀请码 + 饥饿营销三件套的代表;但是 ,抛开这一切我们看这种营销策略,有什么问题吗?
我认为没有,而且屡试不爽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 ,是瑞幸咖啡 。为什么是瑞幸咖啡呢?
跟你讲过故事:
记得非常清楚,2018年我还在海淀工作时,大家边喝咖啡 ,边看瑞幸发布的《致星巴克的一封公开信》的文章,疯狂议论。
信中,瑞幸指责星巴克涉嫌垄断中国咖啡市场,并提出以下指控:
星巴克与物业签订排他性条款 ,禁止其他咖啡品牌入驻;星巴克要求供应商“二选一”,停止向瑞幸供货。瑞幸呼吁星巴克停止这些行为,为行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,并表示已委托律师提起诉讼和投诉 。
这封公开信在开店时一发,吸引大量关注。有人觉得,这是瑞幸碰瓷式公关 ,也有人认为是在市场竞争中的自救之举;但无论动机如何,这条信息发出后,瑞幸立马成为舆论焦点 ,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我们可以看出,瑞幸选择更激进的绑定星巴克,通过直面竞争对手并发起争议性话题 ,迅速抢占公众注意力,对了,当时它的店很少 。
而Manus绑定的是:“DeepSeek之后,又一个科技圈的不眠之夜 ”“炸裂、炸醒 ,为国人量身打造”等关键词。
所以,核心逻辑都是找到一种能够突破信息噪音的方式,让产品与某家强关联 ,这样,大家立马会注意到你、讨论你,并尝试关注你。
这方面 ,值得做营销的人借鉴,但也不要过于吹嘘 。毕竟,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真正认可产品 ,而不是被短期热度所吸引。
四
除绑定同行 、关键词外,再来说说社交传播。Manus的社交传播和Perplexity AI有异曲同工之处 。
Perplexity AI火起来时,它鼓励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用软件的体验 ,甚至还分享操作录屏。
我知道在超级碗(Super Bowl)期间,它做了推特活动,内容是预测超级碗 MVP 的 100 万美元竞赛;这个活动不仅省钱,还能借势 ,一大波人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,让品牌和用户数量都增加了。
再看看口碑传播和病毒式营销方面,它用A/B 测试来不断改变产品 ,你搜到的问题和别人的都不一样,这种个性化让人觉得新鲜又有趣,很容易主动分享给朋友。
而且 ,它还有一种很厉害的广告模式——“赞助的后续问题” 。也就是说,品牌可以在用户提问时植入相关内容,让广告和用户体验完美结合。
Manus的分享机制依靠KOL。
KOL拿到邀请码后 ,体验完肯定会写文章、拍视频发到各大自媒体平台;作为用户,看到新产品肯定要注册试一试,试完后自然会去写体验 ,这种体验本身带有优越感,还能增加关注度,何乐而不为呢?
五
可是,邀请制真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方法吗?我认为:未必 。它是一把双刃剑。
好处想必大家都知道:制造稀缺感。当一个产品要邀请码才能使用时 ,用户会下意识地觉得它很特别、很有价值 。
这种心理暗示会让人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争取邀请码,甚至主动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“特权”,无形中为产品做了免费宣传。
邀请制能帮助产品在早期阶段控制用户增长的速度。通过邀请 ,一边扩大规模,一边收集反馈 、优化产品,这不就是一种“渐进式扩散 ”吗?
但邀请制的劣势也很明显 。
如果一个产品营销热度很高 ,但产品本身却跟不上,或者根本无法完全放开,那么 ,用户的“潘多拉效应”会被激活。
你告诉我那边有个苹果,很好吃,却偏偏不给我吃。这种“吊胃口”的做法 ,会让用户觉得这是一种“诱导性 ”或“操纵性”的营销,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“不怀好意”,最终,用户会在网上大骂 。
这也是 ,最近几天,我们为什么看到不少用户在小红书平台上疯狂吐槽Manus的重要原因。
换言之,当用户得不到时 ,他们变本加厉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失望,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更多人,进一步影响品牌的口碑和形象 ,最终,产品会陷入一种怪圈。
因此,邀请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,但不是唯一的答案。
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产品和市场环境,灵活运用这种策略;如果只是单纯地模仿邀请制,忽略内核 ,那可能会被反噬 。
不过怎么说,归根结底,邀请码 + 饥饿营销 + 关键词绑定,这些手段能制造一时的热度 ,但产品核心竞争力和用户真实体验,才是决定能否长久立足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