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三年 ,一位饮料批发商尝试将司机的月薪从3500元提高到4500元,包吃住 、交五险,但到了今年 ,司机岗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。“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跑网约车,也不愿干这行。 ”他苦笑着说。
这并非孤例 。在华南多个县城,快消品经销商普遍面临“招工难”——专职司机、业务员流失率超过40%,部分批发部甚至因配送延误被超市罚款。一名粮油经销商坦言:“养一个司机每月成本近万元 ,但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,也不愿被绑在固定岗位上。”
话说,4500元月薪 ,为何留不住县城里的年轻人?
一、“消失 ”的司机
十年前,快消行业的司机岗位曾是县城年轻人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稳定的收入 、企业配车,让这份工作自带“体面” 。如今 ,对小镇青年而言,这类职业的吸引力或已荡然无存。
在华南某县城,一位曾为某饮料品牌服务八年的司机坦言:“现在这份工作就是个‘杂役’。”他每天需完成20家门店的配送 ,兼任搬运工、业务员和催款员,手机24小时待命处理突发任务,月薪仅4800元 。
相比之下 ,他的表弟通过灵活就业、平台接单,日均工作8小时,月收入稳定在7000元以上。“年轻人算得清账,没人愿意为这点钱卖命。 ”
一位饮料批发商回忆 ,两年前他的配送团队有5名司机,如今只剩2人勉强支撑 。本地持货运驾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他开出的月薪相比沿海工厂和城市网约货运平台缺乏竞争力。
“之前 ,一个干了三年的司机走了,他买了辆货车去跑灵活货运接单了。”他说 。另一位90后司机小刘虽然还在岗,但也动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:“听说跑快递、送外卖挣钱更多还自由。”
“每天搬货10小时 ,月薪4500元;送外卖8小时,月入6000元——你会选哪个? ”一位离职的快消行业司机在社交平台抛出这个问题,引发了数百条共鸣留言。
大背景是 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为5240元,而快消行业基层岗位薪资普遍低于这一水平 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利润萎缩。公开信息显示 ,2023年至今,饮料 、方便面等品类多次涨价,但市场需求不增反降。某方便面经销商表示:“涨价后销量暴跌,业务员提成缩水 ,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。”
“00后,不是不能吃苦,而是不愿吃‘无意义的苦’ 。”一位曾在乳品经销商那里工作过的00后业务员直言。快消行业仍以70后、80后管理者为主 ,其“人情关系优先 ”“无条件服从”的管理风格,与年轻一代追求“工作自主权”“即时反馈 ”的需求严重冲突。
在华南某县城,一名经销商要求司机每日上传30张货架陈列照片 ,并通过AI算法检测合规性 。“完不成指标就扣钱,没人关心实际销售效果。”一位司机抱怨道。这种将数字化工具运用为监控手段的做法,加剧了年轻人的反感 。
在传统快消行业 ,司机需要帮门店老板搬运私人物品已成“潜规则”,拒绝者会被扣发绩效。一位离职司机在社交平台吐槽:“我们不是司机,是免费苦力。 ”这种职场文化 ,让习惯平等对话的年轻一代难以忍受 。
相比之下,灵活就业平台虽不提供社保,但“多劳多得”的机制赋予从业者“奋斗者”的标签。一名90后外卖骑手表示:“每完成一单,收入立刻到账 ,这种即时反馈让人有掌控感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,这种困境或许也隐藏着系统性风险 。例如 ,某超市采购经理表示:“经销商用临时司机送货,经常送错货,商品破损率上升 ,沟通成本翻倍。 ”而自建物流体系的中小经销商,又因成本过高而难以维系。
二、待解的困局
快消行业的“深度分销”模式,曾依靠数万名业务员服务数百万家夫妻店创造过辉煌战绩。但如今 ,这套体系正在遭遇成本红线 。某调味品企业测算,养一名司机年综合成本超9.6万元,而灵活用工成本仅为传统模式的60%。
更严峻的是效率与成本的倒挂。据了解 ,一个县级经销商需5~8名司机覆盖数百个终端,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,单店服务成本较2019年疫情前大幅上涨,当下的终端销售额却仅增长7% 。
部分企业引入管理系统后 ,将员工视为“监控对象”——GPS定位追踪 、每日路线打卡、电子报表填写成为常态。一位从业十年的经销商回忆:“十年前人力成本低,这套打法还能运转。但现在年轻人宁可少赚点,也不愿被这些‘电子镣铐’捆绑 。 ”
管理逻辑的脱节 ,导致行业陷入“越管控越缺人”的怪圈。某乳品企业区域经理透露,其县级业务员基础工资仅2800元,且提成常因“经销商压货”被扣减 ,“00后应聘者听到薪资结构转身就走 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快消行业的“青黄不接”也引发了业内的深层思考:如果优秀的年轻劳动力持续流失,未来谁来支撑这个数万亿规模的市场?
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 ,答案或许藏在新旧模式的融合中 。
例如,在华中某县城,一转型成功的经销商展示了一种设想:他们保留核心物流团队 ,但在淡季将车辆接入货运平台接单;业务员上午拜访门店,下午通过办公管理APP指导店主线上营销。这种“固定+灵活”的混合用工模式,既保障了服务质量,又提升了资源利用率。
更大的变革 ,或许来自行业定位的重构 。当“送货司机 ”升级为“终端服务顾问”,当“五险一金”扩展为“技能培训+职业认证 ”,当“死工资”转化为“业绩分红+股权激励” ,传统岗位或许可以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。
站在2025年回望,4500元月薪招不到司机的困局,实则是快消行业转型的缩影。当90后用脚投票选择更自由的职业时 ,他们不仅是在逃离低薪,更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:依靠人力堆积、关系维系 、低价竞争的传统快消模式,已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。
这场危机中 ,有人看到绝望,有人看到希望 。正如一位转型中的经销商所言:“我们正在经历阵痛,但也第一次真正思考——究竟要为年轻人提供怎样的价值 ,才能让这个行业重新支棱起来。”
或许,答案就藏在那些离开的年轻人的选择里:他们渴望的从来不是“躺平 ”,而是被尊重、被看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