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M外汇官网

“普通话羞耻症”最严重的省,回家被我妈骂土狗放洋屁(2025年01月25日)

XM

现在的大学生 、打工人放假回家第一件事是啥?

不是放下行李 ,也不是大睡三天三夜,而是先切换语言系统 。

因为害怕自己开口即普通话遭众人嘲讽,所以需要先提前练习一下方言。

可以说 ,全国各地的年轻人,有着截然不同的家乡方言,以及全然相似的“普通话羞耻症 ”。

“普通话羞耻症”的发作具体场景大概是这样:

平时“city”惯了 ,普通话走遍天下 ,甚至偶尔还蹦出点高级的洋文,结果乍一回家忘记改回土话,嘴里溜出一串流利的普通话 ,这可算是完了 。

好家伙,一落地就是被家里人劈头盖脸一顿蛐蛐,“出去逛了一圈还装起洋腔来了 ”“瞧瞧他 ,讲起电视话来了”“真是骡子学马叫”。

接下来在家的日子里,返乡的年轻人们都小心翼翼、谨言慎行,逢人开口前就先天人交战一番、仔细斟酌一下发音。

尽管如此 ,还是会偶尔说秃噜嘴,不经意飙出普通话,甚至出现了张口结舌也说不出方言的窘迫傻笑 。

这种时刻 ,基本都逃不掉亲戚们的目光(白眼)洗礼,那眼神分明写着两个大字——忘本!

于是放假回家刚开始的阶段,只能拙劣地唤醒一些记忆 。

前半截用普通话说 ,后半截用方言说 ,都把自己给说笑了。只能打个哈哈,尴尬地说,“刚放假还没转过来哈。 ”


说吧 ,到底是谁发明的进城读书和进城务工?给我们整得土不土 、洋不洋的,你满意了吧 。

比如刚回广西的大学生,一开口就是普通话。

朋友:出去几年变feixun了啵。

在这为不懂的大家贴心标记一下 ,feixun,即广西版本的fashion 。

再比如,如果你是一名河南大学生 ,回家时姥姥问想吃啥,顺口答了一句“什么都行 ”,是不是貌似没什么问题?

实则犯了大忌 ,“什么都行”是一句太标准的普通话。

正确的答案应该是“弄啥都中,弄啥俺吃啥”。

姥姥内心:出去一圈怪洋蛋嘞,还说普通话!

不难看出 ,在老家说普通话是一件“很装的事情 ” 。

回家第一天不小心踩到外婆 ,一开口就是一句彬彬有礼且客套的“不好意思”,字正腔圆、普通话考试至少也是个二甲。

外婆(冷笑):哎哟,说嘞还是普通话 ,真有当官的样子嘿。


或者是这么个不自知的“装法” 。

叔:吆,啥时候回来滴?

我:昨晚回来的。

叔(阴阳怪气):坐碗回来的,你咋不坐船回来呢?

一个“昨晚 ”就能引发这么多阴阳怪气伺候 ,跟我一起,把“才个,夜个 ,今个,明个,过明”这些表示时间状语的方言刻肺铭记。

难怪大学生们回老家之前总要先重温一遍方言 ,省得听也听不明白、说也说不出 。

奈何有时候真不是故意的,讲着讲着话,其中一个字的方言突然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,脑子还没反应过来 、嘴先一秒钟丝滑切换了普通话 。

善良的家长:给我说人话。

没那么磨磨唧唧的家长:爱回来回来 ,不想回来滚外面算了。

以上这些还算温和的 。返乡的大学生要是从齿篱间溜出普通话,还往往意味着你要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动物塑。

有被形塑为骡子的,“突然说普通话 ,被我妈说是骡子学马叫。”根据ip总结,发现这样的家长一般来自贵州 。

有被小狗塑的,“半普半方言 ,我妈说我土狗放洋屁 ”,孩子委屈地寻思着我土狗变成洋狗 、又做错了什么呢。

最后的更是重量级,连画面感都出来了 ,“放寒假回家,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的,听见弟弟在打游戏 ,我就条件反射用普通话来了句‘声小点,吵死了’,我弟来了句‘装货 ,少在这土鸡下洋蛋’。”

这样的“高压环境”之下 ,大家意识到了自己尴尬的中间人身份:

在学校急得说方言,在家急得说普通话 。嘿,合着哪头也不讨巧啊。

于是只能安慰自己现在精通了三种语言:普通话 ,家乡话,掺着家乡话的普通话。

而很多时候,说哪种语言都是被动触发的 ,会进入一种“对面说啥我说啥 ”的语言模式 。

大胆猜测,有没有可能,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 ,更是一种弹窗模式,只有在对面有父老乡亲和发小的时候才能被动弹出一把?

面对家里人尚且如此尴尬,和陌生人交流则更是惴惴不安、前思后量 ,生怕被认成外地人,而这样的场景往往在老家出行的时候最让人爆笑。

坐公交车到站了,纠结了一会儿说方言还是普通话 ,“老师”“司机”两个称谓在脑海中来回跳动 ,最后脑子一抽憋出了一句“老机开一下门 ”,把全车人都震撼了。

在城市里打车习惯了,一钻进后座就报手机后四位已经成了肌肉记忆 。

回老家遇上妈妈骑着三轮车来接自己 ,结果刚爬上三轮车就顺口报出了手机尾号,两个人大眼瞪小眼、一个赛一个的尴尬 。

回老家打车也是一样,下意识用普通话跟师傅讲话 ,讲一半觉得自己文绉绉的,太“strong ”了,于是乎切换成了大土话 ,瞬间感觉通体舒畅。

不仅是说着痛快,在老家打车说土话更是“刚需”。

一落地风尘仆仆就能一秒钟矫正好自己的普通话病的,不是因为练习得有多好 ,而是拥有着不被宰客的铁血决心 。

哪怕一上车还别别扭扭说不出土话,看到计价一飙升 、司机师傅一张口就是漫天要价,一串暴躁的土话自然也就流利地飚出来了。

司机一听是本地人 ,气焰也就不再嚣张了 ,哂笑一下打马虎眼,“早说是本地的啊,说啥普通话啊!”

虽然是博主拍的段子 ,但也实在真实到戳人肺管子,看着看着就笑不出来,准备上方言版“脏话三件套 ”伺候了。

这种时候 ,我愿称之为血脉基因觉醒时刻 。

果然,网友们用亲身证明,土话还是物价维稳的利器。如若不迅速回归本土模式 ,很容易就被当韭菜割了。

“去街上买个凉皮吃给人家老板说普通话,老板以为我是外地人,三块钱的凉皮卖我四块 。”

“在外地读书 ,回老家时说了普通话,没想到花7块坐了200米的路程。”

急得人哪,语言系统都越急越紊乱了。

家里人看着这些大学生一回来一个不吱声 ,以为脆皮大学生们又在外受了什么委屈、天天早八上自闭了 。

殊不知清澈的大学生们纯纯是语言系统调换不过来 ,想开麦却“不记得用方言怎么说了 ”,于是好笑又郁闷地选择了沉默。

另一些人呢,最后主打一个“学杂了”。

连标准普通话都没学明白呢 ,方言先带上外地口音了 。

上大学时就发现了这件事情:一个寝室的同学来自不同省份地区,平时大家在一起都说普通话,让展示一下各自的方言 ,还会羞赧地摆摆手说“只会听不会说” 。

结果一旦接起家里人的电话,就自如地切换进了方言模式开始“加密通话 ”,主打一个收放自如 ,让人怀疑刚刚那个说“只会听不会说”的到底是谁。

四处的口音听不懂倒不打紧,怕的就是竖着耳朵听久了,直接被另外几位的方言腌入味儿了 ,一张口就是五湖四海大杂烩。

这话语系统一紊乱之后,人更是和被爆改了似的 。

“因为上大学、工作身边哪个地区的朋友都有,时间长了哪个地区口音都有了 ,回去一说话我妈说我像刚学会说话。”

“在学校待久了回村后亲戚用方言问我话 ,我听不懂了,脑一抽看着亲戚傻笑。 ”

亲戚一脸无奈地看着,估计在想这孩子别是傻了吧?

知道自己被老乡们盯着口音是否清白 ,大学生们一个紧张更容易说秃噜嘴了 。

“阿鱼。给我来一勺姨。”于是全剧终 。

这场旷日持久的“方言辨忠奸”考核,对小语种专业和留学生来说更是不友好。

英专生公交车上不小心踩到大爷脚了,张口就是一句情绪饱满的“sorry ”。留子回来讲话中英夹杂的程度 ,更是让人觉得被烫了舌头 。

“留子回家飙英文被暴打 ”早就是屡见不鲜的老生常谈,留学生每天早上起床就要默念几句方言顺顺口音,省得一开口就是八国大荟萃。

还有反向输出的 ,在学校中期答辩的时候嘴瓢说了山东话,当时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在返乡人此起彼伏的共鸣中,有两批人显得格格不入 。

第一批是本来就不太会说老家话的人 ,从小到大都是字正腔圆普通话,语言系统里都没有方言这个选项,自然也不存在切换不过来这一说 ,生动诠释了啥叫“less is more” 。

第二批则是东北人 ,他们大喇喇地表示,每次看到这种就会一脸懵,完全没体会。

毕竟咱们就是靠着这口东北话 ,走南闯北不在话下,说出特色 、说出风采,腔调一直被模仿、从未被超越 ,口音被同化从来都是其他人的份儿。

相反的,“普通话羞耻症”在某些特定地域有格外明显的群体性症候 。

没错,说的就是河南啊。

河南话自带一种魔力 ,仿佛一开口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但正是这种魔力,让在外久了的河南人,一回家就面临着“语言危机 ” 。

但凡蹦出句普通话来就很突兀 ,很难不面临“装什么小洋人儿”的质疑。


在这里向大家普及一些河南话的精髓,最近最能帮助在外读书、打工务工的年轻人们快速回忆起家乡话的,还得是“大娘剥罗森”。

摩登的年轻人都要摸不着头脑地问了 ,啥叫剥罗森?还能剥711不?

殊不知 ,在河南话里,“大娘剥罗森 ”意思是“在家剥花生呢,大娘” 。这个走红的网络热梗最早出自博主胡辣汤的一期农村相亲视频。

视频中 ,男方去女方家相亲,进门后用河南方言问候了一句“在家剥罗森呢大娘”,很快因为其独特的河南方言韵味被捧红。无数网友0帧起手就是复刻这句经典的河南话 ,如果这是一场憋笑挑战,实在是少有人能熬过这开局第一句 。

单个视频转发量将近200万,也不知是蛐蛐河南人的外地人 、还是温故而知新的河南本地人。

当然了 ,在这一波大混战中,也难免会有人弱弱地问出一句:“为什么你们都会说普通话?我在学校都说的方言。 ”

这话一出,也引起了另一波人的强烈共鸣 。

“不开口还好好儿的 ,一开口说山东话他们说我面相都变了 。”

一想到这,顿时觉得能顺畅掌握普通话和方言两门截然不同的语言也很厉害,怎么不算是一种双语习得呢?

不过只掌握两门还不行 ,下一步还是得自如切换。

毕竟 ,不管是在年底开会的时候秃噜出一句土话,还是在年夜饭祝酒的时候独自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,都真的算得上是“社死名场面”了。

正好离年前还有几天 ,咱没事儿还是多练练土话和普通话的切换吧 。要不然,下一个照镜子的“显眼包 ”没准就是自己呢。